LICP OpenIR  > 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LSL)
几种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纳米材料的液相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
岳珊珊
Subtype博士
Thesis Advisor张俊彦
2009-05-15
Degree Grantor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Department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
Degree Discipline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
Keyword半导体材料 液相合成 光致发光 纳米结构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Solution Synthesis Photoluminescence Nanostructures
Abstract本论文采用液相法合成了几种功能氧化物半导体纳米材料,并对其形态结构、生长机理和物化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结果: 1. 采用一种无需任何有机添加剂和模板的液相法,在常压和相对较低的温度下合成了由纳米棒和纳米片组装而成的ZnO多级纳米结构及其阵列,对其组成、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系统地考察了反应物的浓度及反应时间对产物尺寸和形貌的影响,并探讨了其生长机理。光致发光测试表明产物在蓝绿光区域具有较宽的发射峰。 2. 以硝酸锌和氨水为原料,在存在不同的有机添加剂的条件下采用液相法制备了哑铃形ZnO中空微粒、ZnO中空微球以及花状ZnO纳米结构,并对它们的光学性质和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产物均为六方纤锌矿ZnO,有机添加剂对产物的形貌调控起着重要的作用。光致发光谱图显示除了在398 nm左右存在紫外发射峰外,还存在各种可见发射峰,表明产物中可能含有大量氧缺陷。 3. 分别以六亚甲基四胺和氨水为矿化剂,采用简单的化学法制备了球状、花状CuO纳米结构,并根据实验结果探讨了产物的生长机理。采用差热分析考察了球状CuO纳米结构对高氯酸铵热分解的催化作用。结果表明,在高氯酸铵中加入质量含量为2%的球状CuO纳米粒子后,高氯酸铵的低温热分解峰和高温热分解峰分别提前了15 ℃和98 ℃。球状CuO纳米结构对高氯酸铵热分解催化作用明显。 4. 采用水热法分别制备了花状Co(OH)2、铟/碳复合物微球以及In(OH)3立方体前驱体,随后通过烧结制备了花状Co3O4微粒、In2O3空心球以及In2O3立方体。调控实验条件可以有效地控制产物的形貌和尺寸。光致发光测试表明所制备的In2O3纳米结构在蓝绿光区域显示了特有的可见光发射,可能是由于在前驱体的制备以及随后的热处理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氧空位。
Subject Area材料化学
Funding Project纳米润滑研究组
Document Type学位论文
Identifierhttp://ir.licp.cn/handle/362003/1662
Collection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LSL)
Recommended Citation
GB/T 7714
岳珊珊. 几种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纳米材料的液相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Name/Size DocType Version Access License
200921岳珊珊.pdf(10092KB) 开放获取CC BY-NC-SAView Application Full Text
Related Services
Recommend this item
Bookmark
Usage statistics
Export to Endnote
Google Scholar
Similar articles in Google Scholar
[岳珊珊]'s Articles
Baidu academic
Similar articles in Baidu academic
[岳珊珊]'s Articles
Bing Scholar
Similar articles in Bing Scholar
[岳珊珊]'s Articles
Terms of Use
No data!
Social Bookmark/Share
File name: 200921岳珊珊.pdf
Format: Adobe PDF
All comments (0)
No comment.
 

Items in the repository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